文化中国行

卣、斝、盉、簋、觚……这几个字怎么读?你又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在2500多年前,它们并不生僻,而且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可2500多年的悠悠岁月过去,它们却早已让人陌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展览现场,观众正在观展。记者 齐岚森 摄

7月30日,刚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的“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展览,举行了媒体见面会。81件/套来自山西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齐聚展览之中,为观众们讲述黄河文明的精彩故事。

而在这个展览中,这一件件让我们陌生的器物,也一一在观众面前展露它们的绝世风采。

爵可不是“酒杯”觯才是

在展览中,“饕餮纹爵”算是青铜器中最让人熟悉的一件器皿。可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误会了它的作用。

▲饕餮纹爵。记者 李晟 摄

为啥?因为看到“爵”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电影和电视剧里人们饮酒所用的“酒杯”,但实际上,经过考古学家们考证,“爵”并不是用来喝酒的,而是用来分酒的器物。

2500多年前人们喝酒所用的“酒杯”,其实叫作“觯”。它是汉族古代饮酒用的器皿,青铜制成,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展览策展人介绍,在喜爱喝酒的商朝,各种各样的青铜酒器达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在展厅中,除了爵以外,还有包括尊、斝(jiǎ)、觚(gū)在内的一套三件酒具。

尊是用来分酒的器具。斝则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商汤打败夏桀之后,斝被定为御用的酒具。而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它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

卣、盉都说的是“酒瓶子”

说完了喝酒用的器物,当然少不了装酒用的酒瓶子。展厅里,各种各样造型的盛酒器让人眼花缭乱。

第一个跃入眼帘的,就是“饕餮纹卣”,这件青铜器,就是商周时期流行的盛酒器。

▲《晋·见中国——百件山西文物中的华夏文明》展览现场的展品——饕餮纹卣。记者 齐岚森 摄

西周青铜卣的造型特点是全身矮胖,体型扁圆,大肚子小口,常在提梁和器身上作精美的纹饰。

说起卣的提梁,很多人会好奇为何这些提梁都能很好地固定在卣的上方,不会轻易掉下来?

策展人说,饕餮纹卣的提梁及铜环结构,在铸造的时候,制作得实在是过于“粗壮”了,从而导致其提梁只能在青铜卣“罐口”以上的有限角度内前后摆动,不管你用多大力气,都无法将提梁旋转至青铜卣侧面的中下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做得太粗,卡得太紧,提梁转不下去了。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故意为之”的提梁构造,让不少博物馆里的青铜卣展品,根本不必担心提梁会自动落下,撞击到“罐体”,造成藏品表面纹饰磨损的情况出现,更不会给提梁系上两根影响美观的“鱼线”来做防护。

除了卣之外,展厅里还有盉(hé)这种“酒瓶子”,但是它更多出现在周朝至春秋时期。

后来因为人们觉得周亡国的原因就是嗜酒所至,酒器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餐桌之上,而各种各样的食器开始盛行。

簋是用来装食物的“大碗”

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到底是用什么来烹煮盛放食物呢?

策展人说,此时的食物主要以烧烤涮烫烹煮为主,青铜器、陶器、漆器及原始瓷器等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青铜制的饮食器,还兼有礼器之名。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熬煮油烹之器——鼎。它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鼎,初现于夏,盛行于唐,成熟于西周,春秋至战国时,它的实用意义渐弱,而偏重于以示权势。秦之后,鼎的王权意义渐失,伴随佛教文化延续成装饰焚香之器。

▲青铜簋。记者 李晟 摄

煮好的食物用什么装?策展人说,古代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物叫“簋”,它是为盛黍稷稻粱之礼器。簋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形似大碗,人们盛出的食物都放在簋中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