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艺术类校考简章
浙江艺考 专业就业介绍
2018招收浙江艺考生播音主持院校简章
咨询电话·微信号 15657118583
联系人 洪老师
浙江: 艺考家长答疑区
编导艺考
影视表演艺考
浙江艺考网官方公众号
关注浙江艺考网了解浙江艺考资讯扫一扫
摄影艺考摄影机运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01 01:25:53 浏览次数:1576
光线是灵魂,运动是生命。是活力,是视觉的丰富。
一、运动的划分
① 内部运动:人物位移,动作,景物变化,画面中元素的变化。
② 外部运动:剪接切换,摄影机运动产生的变化形态。
外部运动是运动主要考虑的方面,考虑内部运动的比较少。
外部运动是导演的主观处理。
片例:《新龙门客栈》二女打,周淮安到,东厂人到,互探,夜斗。
视觉节奏的导演控制:
1.节奏:表达快节奏靠数量,长度,动作,剪接。
刚才片段中有极端运动,是外部主观的运动方式。是细节交代也可以是情绪渲染。
内部运动和外部运动是不同的,但核心是统一的:动作。
刚才片段中内部运动较多,与空间有关。
2.剪接:在八个方面控制。景别,长度,动作,幅度,角度,叙事,风格,细节。
幅度:刚才片段中动作幅度是假性运动效果,18—22格之间。控制格数靠经验而达到要的效果。这种效果还与声音有关。18—22格可以直接在机器上设定,机器上有稳频马达。
三种情况:
有内部运动有外部运动的情况下,内运重要,内运是核心的 。
没有内部运动有外部运动的情况下,外运要用到极致。
没有外部运动有内部运动的情况下,内运要有明显的特点,风格。
刚才片段中有几个巧妙的设计之处:夜景,可以用光补。封闭空间也用光。
画面要好看要解决如何协调这几种运动方式的关系和比例的问题。
问题:
1.规则构图:均衡构图,绘画性构图。即“完整构图”。
不规则构图:不均衡构图,纪实性构图。即“不完整构图”。
没有什么“开放性”和“封闭性”,画框本身就是封闭的,但画框外空间是相对开放的。
2.外部运动的极致。
有想法,与画面内部有呼应,有形式感,而且有美感。
3.外部调度与外部运动。
外部调度:.a机位变化的过程,结果。b.机位的外部运动处理。
外部调度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外部运动。外部运动就是机器运动。
文案中也要写出运动方式,甚至长度、景别。
片例:《哭泣杀神》。初见,再见。日本动画片改编。
内部运动表达人物状态,性格,事件,性质,叙事。
外部运动表达事件的过程,视点关系,运动的节奏。帮助动作表达。
外运大部分是最后一点用的。关键是找一个外运形式使动作更好看。
二、对运动的理解。
1、 主观的。运动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和处理形式。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运动是表达叙事最有效的手段和外部形式。
运动是外部语言形式。
3、 运动使画面视觉产生主观变化。
视觉客观变化:有动作就可以。
视觉主观变化:是运动加视点。
导演用运动目的是为了克服演员表演。用运动来消解无法沟通控制不了的表演或加强达不到的表演。
4、 运动是表现时空统一的最好方式。
电影的魅力在于时空统一与时空不统一。
一个镜头中时空是绝对统一的。
在若干镜头中时空是绝对不统一的。只要切断就失去统一。
用运动来加强一个镜头的表现力和长度,强调时空统一。
5、 运动也会带来视觉错觉。
信息量,形象感,节奏感。几方面的错觉,没有看上去那么大。
外部运动不以表达时间为目的,而以表达空间中的内部动作所产生的效果为目的。
6、 运动和音乐有内在的关系。运动和细节有内在的关系。
拍时对以后准备配的音乐就要大体有设计,快还是慢。
7、 运动与景别有匹配关系。
广角近景,用弯轨明显。中景用弯轨看不见地面象是摇,没效果。
8、 运动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拍摄方法:一次叫手段,二次叫重复,三次叫风格,四次叫规律。
另一种说法:一次叫手段,二次叫重复,三次叫平庸,四次叫堕落。
二者差异是内容,内容决定论。没有一定之规,自己体会。
要把信息用最好的方式包装出去。艺术就是挖细节,找包装。
三、运动的目的。
1、 为运动而运动,为形式而运动,为想法而运动,为风格而运动,想运动就运动。
是下意识的,就是想让机器动起来,视点有一个变化。
变化视点就两种:a.分切跳拍变化。b.运动流程变化。
2、 运动是要强调造型元素的运用和造型元素的效果。
3、 对动作的连贯表达。
这里有一个剪接的观念。
动作连贯拍,分别剪开用。流畅。
动作不连贯拍,分别剪开用。不流畅。
剪接是一个选择,是一个组合。
有的动作一定是要分切跳拍的,有的一定要连贯拍。
连贯表达是为了将来剪开用方便。
4、 建立一种空间关系与空间感觉。
空间关系一定是全景系列,若干镜头,方向明确。
空间感觉可以是近景系列,极少镜头。
形成空间感觉最好的手段是运动流程和长镜头效果。
形成空间感觉的标准是:帮助叙事,完成人物塑造,有独立意义。
画面镜头空间总和建立空间感觉,在一场戏中。
5、 运动的目的是帮助演员表演。
影响演员表演的:工作人员。现场因素,机器,灯。剧中人物性格。
“帮助表演”是指利用运动造成人物形象变化。
要求:运动幅度要小,景别要近,方向上要配合。
6、 运动目的:渲染一种情绪。
渲染的是视觉变化的情绪。
靠方向和速度来解决。
这种变化是纯主观的。
7、 运动作为一种叙事形式或说是表现形式。
将某种技巧作为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手段形式,作为一种语言形式。
分“全片处理”和“一场戏处理”。
总结:
运动是为了要转换视觉效果。
取决于:a.导演设计能力。
b.导演验收能力。
c.各部门理解及表现能力。
四、运动方法、手段、形式分析。
主要形式:静止拍摄、推、拉、摇、移、升降。(六大形式)
1、 静止拍摄。
运动的特殊形式。运动前的铺垫和运动后的延续。
重要的是运动和静态的长度比。
常规形式:以外部不动来衬托内部的变化。
2、 推。
① 造成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接近。造成一种渗透和融入。
② 是一种空间局部的强调和强制。
③ 视点关系从宏观向微观转变。从客观向主观转变。
④ 主体明确。
⑤ 视点转变。主要是景别变化造成的。
⑥ 背景的变化。有两种,一是客观变化。焦点变化,虚背景。二是主观变化。方向变化。
⑦ 是一种主观叙事的暗示。
⑧ 是场景风格的处理方式。
推镜头的两种:变位置的推(移动车推)。变焦距的推。
要选择两种推中用哪一种。
对摄影的威胁是:焦点和稳定性。
摄影师的苦衷。什么都要操心。摄影是一个技术性极强,风险极大,心理压力极大的工作。一年级要拍一年照片就为了适应各种情况,消解心理压力。
摄像机与摄影机不同:
摄像机体积大,重量轻,重心高。操作时要较劲。
摄影机体积小,重量沉,重心低。操作时一定要放松。
全负荷大概七八十斤。阿通六十八斤,最轻的。
摄影机要注意:屈光度,照度,亮度。
屈光度要调十字。
照度,亮度按乳白罩12.5%,反光率23.5%,2/3挡光圈。
推拉对光效有影响,因为景别变化。
摄像机的曝光自动保护是最要命的。
3、 拉镜头。
A、 是一种从生理到心理的远离。
B、 作为一种结论。一场戏的结束来落幅。
C、 从微视到宏观。是一个视点的暗示。
D、 景别是从近到远。而且景别关系是展示性变化过程。
E、 被摄主体是从单一到多元。
F、 画面从纪实向写意过渡。
G、 背景范围不断加大。背景从虚到实。
H、 人物表演从表演向形体转变。
I、 透视越来越明显。
J、 空间越来越具体。
K、 形成交代和暗示。
也分二种:变位置拉;变焦距拉。
推拉镜头之比较。画面效果的异同。
主体:变位置推拉,接近、远离主体。
变焦距推拉,不是接近远离主体,而是主体被拉、推过来。因为没有透视变化。
背景:变位置推拉,不会有太大变化。
变焦距推拉,虚实明暗变化特别明显。
范围(景别):变位置推拉,拿取景框主动去框小或放大,画框外的力。
变焦距推拉,画框内的力改变画框。
移动车推,变焦距推所产生的画面效果。
景别:从远到近。
透视:移动车推:越来越强化。变焦距推:没有这种效果。
背景:移动车推:不明显。变焦距推:虚的更多。
以上三点关键是透视不同。
移动车推和变焦距推中主观性更大的是变焦距推。因为它是线形的。光轴(视轴)没有变化。移动车推总会动一点。
变焦与横移结合让人感不到主观。车先动,开始变,变推定,车再停。让人感觉不到变焦。
如果可以,多用移动车推。但用移动车推有问题:光线。景别如果大全,移不移变化不大,不用移。画面效果。
移动要有90度关系才好,无论是单一还是与主体结合,都至少要有90度关系再用,否则效果不大。
推拉镜头的起幅落幅的处理:静——运动过程——静。前后两秒一定要留。
关于起幅落幅:“推镜头重落幅。”一是长度,一是构图。长度要够,构图要好看。
要练习,要熟练机器,直到了然于胸,闭着眼也能拍。
4、 摇。
俗称“浇花”。特别符合人的视线关系。人眼不会变焦,但会排除。“目中无人”。摇是最下意识的,符合人眼生理特征。
A、 机器位置是固定的。
B、 机器角度是固定的。
以上是摇的两个先决条件。
C、 方向速度是不确定的。根据被摄主体而定。
惊险片中“脸特——甩——脸特”不是拍的,是做出来的。
D、 纪实性非常明显。
摇镜头使用的方式,分寸,效果。
方式:表情和动作要连贯。
分寸:空间允许。灯和环境。
效果:构图,方向,光效在一个镜头中要变化,值得摇再摇。否则切一个就完了。
关键与导演冲突就在光效。光效照顾得了起幅照顾不了落幅,摇不了,必须分切。
“Z值模糊圈”,景别近,快了画面虚。景别远,快了也不要紧。摇时要自己看着,如果拍时看不清,剪辑台上肯定不能用。一定要注意“Z值模糊圈”。
摇:是单向的,是伴随的。主体动才摇。
另一种是主观的。主人公的寻找或转移。
问题:
摄像机上有预置W/B。
标定色温是3200K—3400K,是实验室程序!但现在国内电压电流是2800K。所以有差距,这样的效果会偏红。拍主观效果可用。
增益开关。
原来用增益是解决低照度,现在是为了要粗颗粒效果。
5、 移。
横移,纵跟,斜移。
横移和斜移用的多。
移最大问题是在预定线路上作运动,跟其他不一样。
还有一个问题:在水平平面上,在平面上改变机位的视点。
移可以产生如下变化:
① 方向;
② 机位视点;
方向取决于轨迹。视点取决于轨的长度。
③ 主体变化;
④ 有可能产生景别变化;
⑤ 相对角度变化;
⑥ 透视变化;
⑦ 光线变化;
⑧ 背景变化。
移有伴随状态。还有主观状态。
用横移目的一定要交代结果。
横移是表现前景的最佳形式。
横移的重点在于线路与人物的关系。
斜向移是最有效果的,45度。
几个运动效果最明显的移:
A、 斜向,60度,45度。
B、 低角度。
C、 广角。
D、 方向变化超过90度。
四个加在一起效果更明显。
6、 升降。
原来用升降机,现在用升降车,升降臂。
升降镜头完全是主观视点的变化,改变。带有强制性,形式感的变化。
片例:《天生杀人狂》,监狱见面,驯马逃走。桥上婚礼。
典型升降段落,有重复。
升镜头是从客观到主观。升的越高,形式感越强。
降镜头是从主观到客观。从写意到纪实的转变。
在镜头形式上,升是有结束的感觉,降有开始的感觉。
升降镜头一定是写意处理。是写意处理中运用的主要方式。
升降带来的主要元素变化:角度。背景。影调。色彩。地平线。光线。
升降中的多元变化。升降中带横移。带机器转。等。
“运动变化越简单,画面效果越明显。”
拍摄中不要跟自己较劲,先要能克服技术问题再想方案。
五、运动镜头设计、处理中注意的问题。
1、 对全片运动方式即造型风格的设计。
全片的。重场戏的。
2、 运动因素的设计。
速度,幅度,结果。
重要的是组合各种因素来完成。
3、 运动的缘由和时机。
人物的动作,运动:叙事。环境。就这两点。
机位运动的理由:人物动作,运动。
导演主观要求(有的出于设计,有的出于下意识)。
运动中启幅、落幅的具体处理。
启幅是人先动,机器后动。或者同步。
落幅是比较复杂的。与景别有关:
A、 人先停,机后停。近,特,中。
B、 人与机同步停。中,全。
C、 机先停,人后停。远,大全。
最好的方式是同步停。其他运动也是同步停最好。
启幅、落幅问题就是运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如何处理好的问题。
设计运动镜头要与人物运动有关系,根据人物动作设计运动镜头。但也有不太管的。
摄影机外部运动要符合人物内部调度,形体,动作,状态,调度状态。
第十八周(2002/06/25)
4、 运动方式的选择。
① 一场戏开始的方式。
② 一场戏的主要镜头运动方式(全片)。
③ 选择镜头运动的重复(风格)方式。
5、 运动镜头中剪接点的预留。
A、 静——运动——静。
B、 镜头瞬间构图完整,以便可以剪开。
C、 运动中有停顿(停顿处就是剪接点)。
6、 利用运动速度控制影片运动风格。
速度——运动形式。
幅度——运动方向感。
速度 = 导演语言风格。
7、 运动镜头的排列形式(规律)
A、 间隔式。
B、 重复式。
C、 混乱式。(无规律)
这些都是事先的理性的设计。
8、 场景间运动与静态的比例控制。
要有宏观设计和处理。
9、 运动镜头中的局部停顿。
局部停顿不是设计镜头而是设计动作。
10、 运动中的不利因素。
导演喜欢运动,摄影不喜欢,有许多不易控制的东西。
稳定性。焦点。构图。穿帮。光线(灯光的位置)。
这五个是摄影较难解决的问题。前两项是最致命的。不是摄影可以控制的。
运动镜头多了给人感觉是无章法,混乱。
镜头数量有节奏,运动规律的问题。全是长镜头就没节奏。
总结:
运动镜头使用的关键:
A、 全片风格要求。
B、 主体(人物)的形体和动作状态。
C、 两者之间交互产生的效果。
不在于用什么而在于怎么用。
Copyright 2009©2015 浙江艺考网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8014583号-2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