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是1991年上映的一部低成本电影,却意外大获全胜。由此便在2001年推出第二部《汉尼拔》,又于2002年推出沉默的羔羊前传《红龙》、2007年推出《少年汉尼拔》。由此构成沉默的羔羊系列电影。
《沉默的羔羊》影评:当无情的神爱上殉道的牧女
史黛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真正的单纯。史黛琳的性格是复杂的,她理智聪明有野心,这是汉尼拔亲口说的,她也懂得颇为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特质都是汉尼拔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汉尼拔说过他讨厌粗鲁无礼的人,而“礼节”“克制”这种东西恰恰是人类反动物本能压抑驯化出来的。单纯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经过头脑率直而为,史黛琳绝对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员。相反地她似乎有点过于克己了,致使这个冷美人坚强的外表下不断泄露出易碎的脆弱,为她增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强烈感受到一颗外冷内热的心以及处于弱势也不会动摇的信念。
汉尼拔一向是个精神控制力绝佳的男人,似乎已经超脱了一切人类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赏古典文学和音乐(还记得他被关在笼子里时背景的哥德堡变奏吗,巴赫的音乐是公认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热爱古典悲剧的壮美而非尘世生活的享乐之美。所以史黛琳无疑是他喜爱的典型形象:理智,坚强,整洁,自尊,敏感,而且因为童年的阴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浓厚的忧郁气质和隔离人群的孤独之美,略带神经质也很能讨好一个精神科的医生。所以汉尼拔对她应该是一见心动的。
然而,最终促使汉尼拔爱上史黛琳的,无疑是那个“尖叫的羔羊”的故事,这个故事太过理想化与符号化以至于有了某种寓言的色彩。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苦难的大爱,都使得史黛琳散发出一种圣洁殉道之美,也令汉尼拔对她的故事一再探寻并被深深震撼。汉尼拔一向对分析人心十拿九稳,而史黛琳恰恰是个例外。他曾猜测她兴许是受过亲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离穷困贫瘠的童年等等等等,无论哪种创伤终归局限于她个人遭受的特定不幸命运。因噩运而自伤乃人之通性,即使合情合理终归显得有些肤浅,因为那仍然跳脱不出个人忧丧得失的范围,而由此带来的悲剧性都带着特定经历的烙印。而真正深刻的悲剧性应是一种更普遍存在的,不依托于这种表象的,基于生命本源的战栗。它需要抛开滥情式的自我宣泄,用一颗理智而朴实的灵魂来与之共鸣。
所以史黛琳的故事大大出乎汉尼拔的意料,她是看到了其它生灵遭受苦难,为它们悲痛,并舍弃一切去拯救它们,这种境界就罕有人可以达到了,夸张点说有种基督背负十字架的觉悟。所以汉尼拔会无限温柔的长叹一声“谢谢你,史黛琳”我想他没说出口的后半句应该是“谢谢你,史黛琳,你让我对人类这种生物稍微恢复了一点点信心。”所以“这个世界因为有你变得更加有趣了”。 两人在片中仅有的一次身体接触即是食指轻触,让人忆起米开朗基罗那幅着名的壁画《创世纪》,上帝的手指点化了亚当,从此神与人的灵贯通了,片中这一段或许暗示了汉尼拔和史黛琳关系上微妙的转变。
他们两个人隔着铁笼的对话是全剧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细腻的表演加上深沉的音乐感人至深。出现了很多极具象征意味的对白,史黛琳说过,最初她也想释放那些羔羊,但是它们“却不知道逃跑,只是困惑的站在那里,不愿意走”。这些羔羊和愚钝的世人何其相似,即使被给予了肉体的自由仍然是自己心灵的囚徒,都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可大部分庸人却不知道如何逃离人生的悲剧,甚至可悲到意识不到自己身在悲剧之中,只怀着一颗脆弱的心和徘徊的灵魂,不断的游离于天国门外,不断的沉溺于痛苦之中,不断的在内心发出垂死的尖叫。而这一切残忍都被天地间一种更冷酷的沉默掩盖着...就像“The Sound Of Silence”里唱的,当沉默变成了一种声音,让世人错以为一切都是正常的,可撕开这层表象我们眼前又何尝不是烈焰燃烧的地狱刑场?生之痛楚与生之沉重会毫无偏颇的降落在每一个人的头顶,就像史黛琳说的“它们太重了”。
史黛琳小时候当真听到了羔羊的“尖叫”么?我认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仅限电影),时值冬夜,人人都在沉睡,屠夫们理应尚未开工,几只柔弱小羊发出的哼叫怎么会大到惊醒屋里的史黛琳呢?为什么其他人恰恰听不到这种声音?所以这“尖叫”很可能是抽象出来的一种意向,是一种只在史黛琳心中存在的声音,在她成人后更如梦魇一般,一次次回响。这就是影片运用的象征手法,片名都告诉我们了“羔羊一向是最沉默的动物”,而只有在史黛琳眼中它们因着受难而不断求救和挣扎。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洞悉世界的敏感之心。
数倍于常人的敏感加上数倍于常人的慈悲,史黛琳注定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汉尼拔的素描里,她一身白衣,怀抱羔羊,眼神看似温柔却散发出一种苍凉坚毅的力量,那形象和圣母颇为相似。
其实若说起“强者”和“弱者”的话题,我们每一个人在自然和命运面前又何尝不是一个“弱者”呢?而这个世界本身也许才是汉尼拔所说的那双贪图的双眼。人带着名为欲望的原罪降落世间,不知不觉间互相倾轧,形成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每一个人既是恶行的施予者,也是恶行的受害者;既贪图的窥视着也惊恐的逃避着;既是罪人,也是牺牲品,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就像可怜的坏孩子比尔,就像那个在机场打量史黛琳的男人,就像那些目露轻蔑的男警察,就像你和我。
也许,在汉尼拔眼中人类都是可悲的芸芸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挣扎求生,却逃不出命运的屠刀,最终都会被生活无情的吞噬,就像愚蠢惊恐的待宰羔羊一般,无知麻木可怜可悲。汉尼拔可以说一直在用一种冷酷的理智俯视人类,就像一个无情的神,神不知仁为何物,以万物为刍狗,无法改变人类的悲剧,所以无动于衷。直到他遇到了史黛琳,这个因着天性的敏感洞悉人类的悲剧,却哭泣着想要拯救哪怕一只羔羊的牧女,这个瘦小柔弱却企图用双肩背负世间所有苦难的女孩。两个人既有相似又有完全相反的一面。所以汉尼拔对史黛琳的爱既是惺惺相惜也是对于异己的美好灵魂的守护。
“勇敢的克拉丽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会来告诉我吗?”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天能变成天国,即使冷酷的神也会有稍许动容吧?
联邦调查局见习特工克拉丽丝受命调查一名专门杀害女性并剥去其皮肤的变态狂魔,为此她不得不求助于关押在监狱中的变态杀手同时也是精神分析专家的利克特。克拉丽丝因为幼年时曾目睹羔羊被杀,所以存在心理障碍,但她却以无比的勇气与智慧击毙了残害女性的凶手。庆功宴上,她接到了已然越狱的利克特的电话:“羔羊是否已不再哀号?……多多保重!”
这部影片是九十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曾荣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五项大奖。上映第一周票房便高达1500万美元。朱迪·福斯特与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出色表演也成为电影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除了恐怖气氛的营造,影片的社会命题也很有嚼头。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而电影的片名更令人深思,请注意其英文名称使用了复数,即lambs。圣经中说,众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影片正是借这一典故告诉观众,羔羊不光只有克拉丽丝而已,所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亦都如是,而在那沉默背后则正潜伏着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恐怖与危机!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食人与剥人皮?绑架?身陷干涸的井底?解剖尸体?巨型昆虫?在黑暗中迷路?被看不到的人追赶?失去他人的信任?从阴影里跳出的生灵?知道你隐私的人?门在背后被关上?砍头?对性的曲解?还有矮小的女人和满满一电梯的高大男人站在一起?汤姆斯·哈利斯(原小说作者)有意要记录下人类的所有惊慌与恐惧……而这需要我们极强的心理承受力。
同时这还是一部需要极为仔细观看的电影,因为其中处处都蕴涵着悬疑与线索,在一不经意间,就会错过。还记得汉尼拔第一次和克莱丽丝见面时,曾把他监狱墙上的画说是佛罗伦萨“从贝尔维德勒望出去的杜奥莫”。而后来克莱丽丝发现野牛比尔就住在俄亥俄州的贝尔维德勒。汉尼拔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把野牛的地址告诉了她!
汉尼拔,一头令人恐怖的野兽!这是影片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无论是借人之口,还是由他亲自执行.当他刚一出场,就让人异常清晰的感到他的邪恶。他静静地站在牢房中央,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双手垂下。可立刻有让人觉得并不是在立正,而只是稍息着——像一头肆机而动的野兽。他说话的声音是那么傲慢,根本不屑于对寻常人运用他深奥的智慧,他的目光空虚而锐利,能够看到人的心底。
他是一位博学家,也是一个连环杀手。因为他犯罪的特征是吃掉受害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固被称为“Hannibal the Cannibal”但《沉没的羔羊》所讲述的却是寻找另一个连环杀手“Buffalo Bill”的故事。而正因为没有人能从汉尼拔的口中探知对查找野牛比尔有利的线索,才使FBI的上层想到派遣一个年轻的美女新手克莱丽丝去做调查。于是,美女与野兽就成了这个恐怖故事的中心。
当电影改编自为许多人所熟识的畅销小说时,这部电影就会很难拍。导演乔纳森·戴蒙无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因噎废食,还是把握住了机会。在我前文提及的汉尼拔出场的第一幕中,如果演员的演技少逊一筹,或许我们看到的就将是一部失败之作。但,那是伟大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个英国人秉承了欧洲电影人的传统风格,极其注重角色的内在性。影片中很多霍普金斯演绎的疯狂情节与段落被戴蒙所保留,使汉尼拔的邪恶得以延续。
因此,不可避免的,朱笛·福斯特被霍普金斯抢去了不少光彩,但女探员克莱丽丝的勇敢与坚定依然是影片的核心。虽然她穿着的品味并不高雅,还试图要掩饰她的西弗吉尼亚口音,更有那一直纠缠着她的梦与回忆,但她能够鼓起所有的勇气去面对,面对凶残的杀手,面对自负的上司,面对身边一双双轻视与好色的眼睛……面对自己。她竭尽全力要去拯救那个被比尔抓去的女孩,同时这也是为了将自己从噩梦中唤醒。而那个梦,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
这是一部杰出的电影,由一群杰出的人创造了它,并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囊括了当年奥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是承认,是肯定,是诠释。在影史上值得我们再三回味的电影并不多,但无疑《沉默的羔羊》是其中之一。
重温《沉默的羔羊》
兰子君 | 2013-03-29 13:12
好像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被吓得不轻……但是说实话,完全没看懂。尤其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几次Clarice和Dr Lecter的对话,我当时的感觉完全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不过经典总是总是有着经典的魅力,这次再看,发现自己虽当时没有看懂,却几乎记得每一个细节!这次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才终于了解了本片的魅力!一部恐怖片,能够一举囊括OSCAR最重要的五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自是有不同寻常的地方。
说一些细碎的感想——
最喜爱的场景:
其实《羔羊》里面经典的场景太多了,Clarice和Dr Lecter的几次见面、Clarice孤身一人追捕水牛比尔、Dr Lecter的逃亡,还有最后的电话,太多了!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影片一开头的那段场景。在阴冷,充满迷雾的森林里,FBI学员Clarice一个人努力的奔跑着,不时的停下来,辨别方向,一旦认定目标,就又奋力向前。她满身大汗,气喘吁吁,但坚定的一直向前,向前……这整个场景,可以说已经把Clarice的一生反映出来了。她就是这样一个,一直在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斗,直至成功的人。没有人帮助,总是看不清方向,但是,不要放弃,坚持、坚持、坚持,甚至没有时间回头……
关于羔羊的故事:
Clarice和Dr Lecter最后一次见面,她终于彻底坦白了自己痛苦的回忆。幼年丧母,父亲被枪杀,然后被寄养,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农场里羔羊惊恐的尖叫声……还有最后的逃离……这段也是全片心理戏的高潮所在。镜头一直随着Clarice焦急的脚步移动,让观众不自觉地也产生了焦虑的心理。之后,就是Clarice和Dr Lecter两人面部特别的交替出现。对于Dr Lecter,镜头推的极近,他的眼睛恐怖的盯着你,盯着你,仿佛一下子就进入了你的内心;而对于Clarice,镜头则是随着谈话的深入,慢慢推进,而她则是半侧脸,有所保留的样子。可以说,镜头的处理,完美的捕捉了两个人的心理状况,一个握有掌控权,另一个则痛苦的面对着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阴暗的,痛苦的回忆。羔羊和羔羊的尖叫,就代表了Clarice的弱点,她的痛苦。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摆脱这个噩梦。而水牛比尔呢,他的变态,他的罪行,同样也是因为童年的伤害,只不过他的摆脱方式不同……
关于Clarice和Dr Lecter
Clarice和Dr Lecter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首先,我不想依据小说里的描写,这部电影,是我唯一的标准。我想Clarice对Dr Lecter当然是敬佩的,信任的,更进一步,她把自己对父爱的怀念,也投射了一部分在Dr Lecter身上,而另一部分,则投射在了自己的上司Jack Crawford身上。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父亲的不同特质。Dr Lecter代表了父亲的睿智,Jack Crawford则代表了100%的安全感。童年的经历,让Clarice有着恋父情节,应该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当然还是食人魔Dr Lecter更有魅力,所以观众会更喜欢看他们两人之间的发展罢了。
不过导演和编剧其实对这两个人是采取平等的态度的。最重要的,就是Clarice分别和这两个人的身体接触。Clarice和Dr Lecter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Dr Lecter把水牛比尔的档案还给她,就在那么一瞬,Dr Lecter的手指轻轻滑过了Clarice的指尖,导演用了特写和慢镜头,这个场景是有些暧昧的,以至于总是被人津津乐道。不过,有多少人注意到了最后的庆功会上,Clarice和Jack Crawford的握手?这次是Clarice主动表示感谢,然后两人握手。导演同样用了特写和慢镜头。
Clarice也是有着心理疾病的,而Dr Lecter和Jack Crawford就是她的两个选择。阴暗或是光明。在影片中,她一直是坚强的,奉公职守的。但有趣的是,她几乎违反了所有和Dr Lecter接触的禁忌。最后Dr Lecter打来电话,她更是没有上报。可以说,这里的Dr Lecter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食人魔了,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这样的黑暗,永远无法消除。
关于表演
其实谈起这部电影,人们第一个会说的就是Hopkins的精彩表演。关于他的绝妙表演,自然毋庸置疑。不过我想说的是,同样获得了oscar的Jodie Foster的表演。
可以说,Jodie Foster非常精准的把握住了Clarice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并且整体的表演风格非常的内敛,含蓄。这种朴素和人性化的表演,是极为少见的。很多时候,你是感觉不出她在表演的。这就是真正和角色融为一体了吧。不过朴素,并不代表没有闪光点。首先要说的,当然就是她和Hopkins的对手戏!Hopkins饰演的Dr Lecter一直是咄咄逼人的,而Jodie饰演的Clarice,虽然要用自己的痛苦回忆,最为情报的交换条件,却仍然还是保持了主动,毫不犹豫的和他周旋。这几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几乎全部都是面部的特写。Jodie对于眼神,台词的处理和控制,都是异常的精准。微微含泪的双眼,包含了痛苦、恐惧、不甘、当然还有坚强……
另外还要说一下,最后她孤身一人,抓捕水牛比尔的场景,更是精彩绝伦!可以说那种恐怖的表演,是最难把握的,很容易就假了,就好像表演醉酒,观众是很容易分辨的。而整个场景只有Jodie一人,没有任何的辅助,她完全就靠自己的眼神,呼吸,小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戏!一片黑暗中,她的双手已经颤抖,呼吸急促,而在这种极端恐惧下,她仍然有着坚定不移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可以说这段表演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真的太难太难看到这样生动有力,真实可信的表演了!
关于一些细节
1、Clarice在学校受训的时候,因为没有注意保护身后,而被“杀死”,这为她在最后的胜利,埋下伏笔;
2、Clarice乘电梯,里面都是高大的男人,只有她一个女人,显得很娇小,很不符合周围的环境,这种反差,很有意思;
3、飞蛾的象征意义。如果说水牛比尔是想化蛹为蝶,那么Clarice又何尝不是呢?
4、Jack Crawford问Clarice,会不会被什么吓到,她回答的很聪明:NOT YET。她当然不能说有,而直接肯定的说NO,又会显得过于自信;
5、Clarice潜意识里,就是把受害者当作她小时候不能拯救的那些羔羊。所以Dr Lecter肯定她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6、最后的绝杀。在水牛比尔刚把灯关掉的时候,Clarice就敏锐的把手枪的保险拴拔掉了。最后他在她身后,开保险的声音,让Clarice听到,极快的回身,开枪,解决了问题。Clarice在黑暗中,显然没有忘记教官的话,注意保护身后!
最后
我只能说,本片是无法被超越的。多年之后的七宗罪,固然精彩,但只是故事情节方面的精巧。在心理剖析方面,则是远远不如本片。而其他的续集之作,更是越来越往血腥暴力方面发展,几乎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