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艺术类校考简章
浙江艺考 专业就业介绍
2018招收浙江艺考生播音主持院校简章
咨询电话·微信号 15657118583
联系人 洪老师
浙江: 艺考家长答疑区
编导艺考
影视表演艺考
浙江艺考网官方公众号
关注浙江艺考网了解浙江艺考资讯扫一扫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影评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20 13:22:42 浏览次数:845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开始公映,网友们就沸腾了。吐槽《舌尖2》都快成催泪弹了。其实我倒不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的。如果只想看美食,没必要看《舌尖》,众多教人做菜和展示美食的纪录片也不算少,看那些不比看《舌尖》更照顾人的味蕾?但是,《舌尖》难得的是,不仅仅把食物看成果腹之物,而赋予了细腻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候是比食物更让人感动,更容易让人陷入沉思,更易于勾起人们远久的记忆。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感性的思维方式十分契合。如今的中国人吃东西更多的不是为了解决温饱,夹杂了很多亲情、友情与爱情于其中。年夜饭、婚宴、寿宴、百日宴等难道仅仅是为了大吃大喝一顿?当然,《舌尖》利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将中国美食的魅力具体而华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庞大的中华美食秀了一把,自然是这部记录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只有这些,也不过是技术控们无聊的玩弄技术而已。没有那些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和情感,它也只能是又一个“纪录片中的好莱坞纯商业大片”,而不是让亿万人追捧、感动的“中国式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影评800字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
偶尔我会坐五站地铁,到里昂市中心的中国超市去买食材。那里是各种族的聚居地,常有很多阿拉伯人站在广场上晒太阳。一次我还被流浪汉缠着讨钱,所以说实话我很讨厌那里。可只有到那儿,我才能买到做出一道像样菜的食材。
最常买的食料是小葱。法国葱主要是用来做炖菜,口感很紧实却没什么香气。中超的小葱其实是胡葱,根部有个小头。长得十分像蒜苗,相比楼下超市买来的大葱要有味道得多。通常也只能买一把,多了放冰箱也会坏。即便麻烦,我也都不辞劳苦。因为我喜欢吃面,而小葱就是引。缺了它,做什么菜都是糊弄。一碗面,做好了浇头,摊上了糖心蛋。若是没有一把葱,算什么玩意儿。
偶尔我会检讨一下自己不入乡随俗。到了法国没什么兴趣去学法国菜,反而是研究中国菜的兴趣高涨。大学时就常常想回家一定要好好学做本地菜,但确是到了这里才有了时间和机会。记不得谁说的了,味觉是最顽固的乡愁。我到法国以后研究透的第一道菜就是青椒豆汤。原来在水城和老家时常吃,每个本地人家几乎都会做。味道很辣,也很下饭。每次做都会吃到撑。但到现在都还没有给朋友做过,因为它味道太简单也太刺激。我想这可以算是某一种身份识别。我不期望同学可以接受,因为我了解在这一方面大家是南辕北辙的。有一次和王誉璇去大连的酸汤鱼馆吃饭,一进门就问老板有没有则耳根。老板说季节不到没有时便大失所望。其实在大学里根本不会想到则耳根酸汤鱼什么的。但别起头,起了头我就是个原教旨主义者。
那时在哈尔滨其实几乎没有怎么想过家。因为不管多远,一趟飞机也能杀回去。心里有了这个底儿,反而再低落也不会想到回家。后来看《落叶归根》的时候很触动。心想以后不管生活在哪里,死了也要葬回老家。但现在想起来,其实我把家乡变成了一道道菜。以后还可以做给别人吃,一举起筷子,就是归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影评
舌尖2 现在放了三集,《脚步》、《心传》、《时节》。第一集我最喜欢,第一集浓郁的人文情怀一下子就让我被吸引住了,美食环节虽然少,但是人与食物的搭配,“来之不易、最勤劳的人少能获得自然最大的馈赠、把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食物”等等这样的质朴观点让我深深的被打动了,这比纯粹的美食推荐让人信服,让我欢喜。
吃货们希望多看一些激发味蕾,美轮美奂的食材食物。但看多了,私以为也是会审美疲劳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沛,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也早已忘记了五谷杂粮浸透在人间烟火的情谊。看着舌尖2镜头中流淌过的家乡美食,比如第一集中的豆花,第二集中的煎饼,第三集的炒螺丝。这三样食物,就是最普通,最家常的一种食物,思乡的情绪在这一刻不自觉的就化开了,这样简单写意的表达直透人心。
在“人”的设置上,是第二季的一个突破,制作者们把美食的具象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就如我喜欢的第一集《脚步》它没有多少美食,没有着重介绍某一种美食,而是巧妙的把食物和人联系在了一起,把故事藏在美食背后,在介绍美食的时候,把勤劳、善良、质朴、真实、自然的情感通过脚步串联了起来,强调每一份食物的来之不易,而比这更加不易的是深深的乡情。
第二集依然让我震撼。挂面,我生活的地方没有,但全国很多地方都做。挂面老人,一生都在做挂面,老了做不动了,子女帮着做。提到挂面就两眼放光,看着做好的挂面那骄傲的笑容;榨油的男人,黝黑有力的肌肉,一次次身体的撞击,每一滴菜油的诞生都是一滴汗水的结晶;本帮菜的大厨和传人,瑶族的糍粑……在机械化工作的今天,他们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手工艺,延续着传统的香火,那份坚持散发的力量和荣耀是值得敬畏的。做挂面的老人昨天已逝去。但是冥冥之中却让勤劳、坚毅这样的财富流传了下来。
舌尖2的故事还在继续,不说还没播出的5集。就说拍摄结束,当地人们的生活,依然延续散发着它独特的味道。味道,千般滋味儿;情感,一样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不变中的巨变
今天看了舌尖第二季的《脚步》一集,仅就这集与第一季做个简单的比较,已经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节目的结构来看,与第一季相同的是,依旧采用小段落的方式行进,不同的是,段落的长度变短了,所以,段落增加了。第一季每集差不多四五个故事,每个小故事长度在8分钟左右,因为根据BBC的研究表明,每个段落在8分钟长度左右是观众关注度最集中的,再长,节奏就会拖沓。而《脚步》一集里面讲述的故事大概有九个左右,比第一季增加了一倍,这意味着,每个故事展开的空间不足。
其次,从镜头的设计来看。第一季最让人称道的镜头,是主观镜头的运用,由于使用了佳能5D2,机器的机动性大大加强,所以,机器能够被绑在竹竿顶端,被放置在井底,被摆在托盘上,拍摄出了一个个极具震撼性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脚步》一集,主观镜头大大减少,特写镜头明显增多,食物的鲜美,基本是靠大特写镜头强调出来的。
再次,从音乐的铺垫来说,第一季的音乐非常优美,在悠扬中常常带着一点俏皮的感觉,很好地诠释出故乡、时间的感觉。《脚步》一集,基本延续了第一季的音乐,不过还是有些变化,像那对做稻花鱼、鱼酱的广东打工的夫妻离开家乡时,用的那段音乐应该是新的,不过,感觉更像故事片的配乐。
最后,从主题的角度来说。第一季每集的主题都很明确,所有的美食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像《自然的馈赠》,每个故事讲述的,都是食材的来源。《时间的味道》讲述的都是某种食材经过时间的加持,或发酵、或腌制、或风干,因而产生了另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美味。但是,不得不说,《脚步》一集,让人觉得比较困惑的就是每集的主题。简单归类一下几个“故事树上采蜂蜜”、“山上采香菇”基本属于食材的采集过程比较艰难。“养蜂人的迁徙”、“出海捕鱼的夫妻”基本讲的是路菜,是行程中自己做的美食。“山东大煎饼”、“望潮和跳跳鱼”基本是就地取材,坐在家里制作的美食。“稻花鱼和鱼酱”、“归乡的老华侨”基本讲述的是故乡的味道。“麦客”一段,我是没觉得跟美食有什么必然的关系,若说收割小麦可以做出面条,那么加工小麦的人一样可以选作素材,若说为了生活和美食而迁徙劳作,全中国太多这样的例子。当然,你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解读以上的各个段落,但不管怎样解读,总有段落是例外的,比如,你说故乡的味道,大多数段落可以归纳进,但“山东大煎饼”“上山采香菇”等等,并没有离开故乡,一直呆在家乡,就不存在故乡的概念,再说,本集的名字叫《脚步》。所以,就是说,这一集给我的感觉是多主题的。
在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脚步》这一集的,[“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舌尖第二季分集《脚步》,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怎么看,都是文不对题。
最后,从立意的角度说。看了《脚步》这一集,我的总体感受是,美食不再是叙事的主体,第一季尽管也讲了大量跟美食相关的人们的故事,但点还是落在美食上的,美食本身才是中心。而第二季,食物已经是个道具,跟食物有关的人们才是重点,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的方式的人们围绕着食物,一一将自己的生活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比第一集在人文角度更进一步,更像国家地理了。这一点算是一个突破吧。
Copyright 2009©2015 浙江艺考网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8014583号-2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