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编导影评 - 浙江艺考网 - 浙江省播音 编导 表演艺术类考试门户网站_网址www.91yikao.net

浙江艺考网官方公众号

     http://img.lingimg.com/attachments/date_201809/071eb3a9141f005683132a95d4abe3d9.png

    关注浙江艺考网了解浙江艺考资讯扫一扫

浙江艺考培训机构


     

当前位置:首 页 >> 编导艺考影评>> 编导艺考网>> 文章列表

摔跤吧爸爸编导影评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8 18:58:59   浏览次数:3118

 

 

 

 

 

 

 

 

 


近日,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网络,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据时光网统计,截至
514日,《摔跤吧,爸爸》累计票房已达3.9亿元。
 

 

带着好奇,笔者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正如无数观众所评价的一样,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并又不时温情到丝丝入扣,催得人想不泪流满面都难。

 

不过说实话,最初笔者是有点反感这部电影的。而反感的主因在于电影的前半部分,带有太多“强权”“悲伤”“苦难”等色彩。它前半部分无非就在讲述,一个父亲如何将他的梦想强加给子女,如果通过种种逼迫手段让子女朝着他的梦想前进,子女又是如何一步步从苦难中成长,变成全国冠军的故事。

 

如果没有影片的后半段,前半段的故事大概够笔者咒骂一整天了。里面涉及的包括男权主义、父权思想、强压教育等,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可以被狠狠地“痛打”。比如一定要生男孩去摔跤,每次生出女儿后父亲的失望表现;比如女儿苦苦哀求不要剪长发,父亲的一意孤行;再比如母亲反对父亲让女儿去练摔跤,父亲的固执己见。可以说,前半段的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孩子的“无奈”之感。


而这些无奈,之所以触动人心,恰恰是因为它在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现实中,每个孩子在年幼时,都或多或少曾背负过父母的期盼,这些期盼无形中束缚了孩子的自由,诱导了他们的选择,影响了他们之后的人生。如果这个期盼在强压孩子,变成现实或不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中,永远成为不了孩子的自愿、或成为不了孩子的喜欢,那即便这一期盼最终变成了一个成功,也不过徒增悲剧罢了。

 


这样的悲剧,印度社会并不缺,中国社会看似也不少。很多孩子心中不可言说的痛,也许就是父母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最终“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吧。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孙悟空永远挣脱不开如来佛的五指山一样。父爱如山,某种意义上,也是如山一般不可撼动、不可挪开、不可转移。

 

但《摔跤吧,爸爸》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却并非是一个无奈至极的故事,而是一个孩子探索世界,最终找到人生目标,为此奋不顾身,并功成名就的故事。它的不一样,在于父亲强加给孩子的梦想,虽然一开始是“逼迫”的,但孩子发现这是它喜爱的一条路,而这条路与电影中“14岁就被迫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就这样过完余生”的新娘,是那么的不一样。于是,被迫变成了主动,无奈变成了喜悦。

 

这份喜悦,浓缩了印度社会中女性的各种压迫。面对这些压迫,家庭不支持、女性不自立,于是一代又一代女性,被困在这个牢笼中,逃无可逃。但电影中的父亲,抵住一切外在压力,给孩子提供了“另一条路”,更幸运的是,女儿还具备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能力。再进一步发展,女儿从摔跤中看清了自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并完成了由弱到强的完美蜕变,于是有了一个“冠军成长史”的感人故事。

 

但这个故事真正感人的地方,与其说是一个冠军的成长史,不如说是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在最后一场比赛现场,面对父亲的缺席,女儿最终通过自己判断赢得了比赛,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意味着女性最终摆脱了男权主义、父权思想、强压教育等,真正实现了思想独立,赢得了人格独立。这也许才是整部影片所传递出的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深究这股力量的源泉,离不开“冠军”这一目标的加持。而目标激发的力量有多大,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为了成为冠军,吉塔主动放弃了大学自由的生活,放弃了好不容易留长的头发,放弃了所有其他“不重要”的事,一心向前、拼搏不止,最终抵达了梦想的彼岸。而电影中的对世界冠军的追求,也成为了她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力量,成为了她与不可能对抗的力量,更成为了印度女性与整个社会落后观念战斗的力量。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目标过于残忍,它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心酸苦楚。可是,有哪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不需要付出的吗?世界上哪一份成功的背后,不是无尽的付出、无尽的努力、无尽的心酸?那些为目标而努力的人,难道不知道可以放弃吗?他们的不放弃,说到底是在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份意义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别样而出彩,也可以让他们衷心地体会到幸福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过着还算舒适的日子,但却常常充满阴郁,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多也只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于是“活着为了什么”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疑问。

 

活着为了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这份追逐赋予了幸福快乐更深刻的内涵。诚然,人生的意义之于所有人,是不一样的。但一样的是,你认不认可这个意义,你走过的每一步是否在不断强化这种意义,这种意义带给你的快乐和幸福有多大。在吉玛看来,追求冠军,是她人生的意义。而她的努力,为印度无数女性摆脱“家庭妇女”这一人生路径,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这是她人生的又一层意义。

 

但在很多人看来,吉塔的“主动”选择,也依旧脱离不开悲情的意味。因为那是一个贫困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的唯一一条路,那是一个社会堵住了所有出口、一不小心忘记堵上的一个“漏洞”。它们投射到中国社会,自然让人们联想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所拥有的唯一的一条路——高考一样。可电影中的父亲为孩子找到了另一条路,现实中谁为中国孩子找到另一条路?

 

我们知道,社会的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更知道,如果没有个人的努力,社会的改变几乎无从谈起。吉塔的成功,更深刻地意义在于,她作为开拓者,为更多女性提供了“另一条路”。而中国的孩子们,能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转向,走向更加多元、多样、多彩的素质教育呢?

 

在这条狂风暴雨、披荆斩棘的道路上,我们的父母能否伸出自己的双手,拉一把孩子呢?我们的政府能否加快改革的步伐,拆除高考这根“独木桥”,为孩子架起更多、更好的桥呢?

 

 


 

这些努力,也许仍逃不开最初“强迫”的成分,但它的最终指向,能否是让孩子主动选择是否接受,主动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不顾身、全力以赴呢?父母的期盼、社会的期盼,能否真正建构在让孩子获得幸福快乐的目标上呢?

 

目标,并不一定与成功直接挂钩,但人们为之努力的每一步,其实就是在走向成功。成功,不等于功成名就,也不等于飞黄腾达,它在孩子的心中,也许更等同于无限的兴趣、无限的热情、无限的探索。

 

在摔跤场上,吉塔每一次克制对手,亦或是每一次被对手克制,都在目光中散发出一股坚毅无畏、拼搏向上的力量,这是生命蓬勃的动力。而这股动力会在每一次的胜利后化作笑容,融化在她的心中,并承载着她的幸福快乐不断向外扩散,传递至无数人的心中。这种幸福感,很熟悉,至少从刘翔、姚明、李娜等体育明星身上,我们都曾感受过。

 

当然,竞技体育总会有失败,就像人生总会有失意一样。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每一个生命都逃不开的循环。但正因为有这样的高峰低谷,我们才能从与目标一点点靠近的路途中认识自己,才能从奋斗前进的路途中寻找到幸福快乐的真正意义,也才能从与社会“顽疾”的抗争中寻找到“另一条路”。

 

这条路,会给孩子更多选择,会给目标更多热情,也会给未来更多精彩。愿我们都能从《摔跤吧,爸爸》中,认清这条路,全力以赴的走下去。

后记

中国根本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电影,因为中国女演员演完,得掉一地五官。

 

 

 

且不说那些整容脸的女演员,即使男演员,也找不到阿米尔·汗这样的。为了这部戏他增肥50斤,然后又为了开场那两分钟的戏减肥成浑身印度神油一样坚硬挺拔的腱子肉,至少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演员做到过。
 

 

人家主演们甩中国演员几个星系,连演那个传授“生子秘方”的村里老头儿的群演的演技都甩中国群演几条街。我们难道指望拍戏5分钟,抠图3个月的小鲜肉,小鲜花们能像演吉塔的演员法缇玛·萨那·纱卡那样,为了这个角色进行9个月每周6天奥运冠军级别的摔跤训练?

 

别逗了,有这时间,他们可以把脸变成范冰冰,再变成baby,最后“融梗”成——范吉拉baby。

 

 

为什么中国演员不能这样敬业?

 

因为中国演员,特指新生代的演员,别说敬业,连基本的羞耻心都没有。

 

今天刚学了新名词——融梗,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百度知道里的解释是:融梗就是抄袭。

 

更详细点说就是在一部小说或剧本把其他多部作品里的结构、桥段甚至描写生硬的整合在一起,美其名曰就叫——融梗。

 

这样生造词汇背后对抄袭行为的粉饰和包装令人惊讶,而更深层羞耻心的沦陷则更让人齿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像郭敬明这种居然还成了偶像,个儿小也能成身子骨装不下羞耻心的理由是吧?

 

而这种恬不知耻的人在演艺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多人说《摔跤吧!爸爸!》的演员好敬业,中国演员不该惭愧吗?但你跟不背台词、不表演,只负责卖脸的“数字明星”、“抠像明星”、“替身明星”说这些之前,是不是也应该先伸手摸摸他们腔体里有没有羞耻心呢?

 

感觉羞耻心好倒霉,本来可以金屋藏娇的,现在却时不时要出来被人摸。

 

 

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羞耻心?

 

因为羞耻心都卖了呀!换了成吨的毛爷爷。

 

之前在网上关于小鲜肉们抠像,用替身的事儿吵得沸反盈天。这种事儿,解释是最无力的,争吵是最无聊的。想证明自己是称职的演员,就是认认真真去演出几部让人看得出敬业的戏。即使以前用抠像,用替身也不是十恶不赦,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犯错难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辩解吵架很卖力,而演戏嘛……我们还是聊聊哪个替身比较像,不容易穿帮吧?

 

看到黄觉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他和李雪健老师在东北拍一部戏,化完妆在那等开机。他就发现雪健老师特意站在室外,在那一直“哼哼”打响鼻。就问:“雪健老师,您是不舒服了?屋里暖和,赶紧进来。”

 

李雪健说:“哦,不……就是觉得这场戏,我的角色在室外呆了那么长时间,胡子上应该挂着霜才对。我这让胡子挂霜呢。”

 

什么叫演员?什么叫职业?什么叫羞耻心?

 

一个制片人说,现在演员都不拼演技了,就拼谁能带货。

 

走私犯都特能带货,咋不找他们演呢?演技肯定胜过小鲜肉!

 

 

为什么他们又不专业又无耻,还有人找呢?

 

因为资本急功近利啊。

 

我哥哥是个编剧。说之前几年,创作的事儿都是和制片人谈,虽然他们也是群商人,但至少也是从业多年的老司机,就算分歧不小,但还在一个频道里沟通。可最近几年,资本大举介入影视,忽然一天发现,创作的事儿需要和一群会计谈了。这就非常扯,因为这群人根本不懂创作,也不关心,他们永远在问:是IP吗?有小鲜肉吗?你能保证点击率吗?你能保证收视率吗?你能保证投资的回报吗?

 

因为在资本看来,IP是受众基础,鲜肉是流量保障,数据不好可以作假,有了这些,投资就有了保险。却完全不知道,影视作品从来都是故事为王。

 

而好的故事是需要时间打磨,需要经验淬炼的,绝不是靠几张整容脸能够提升。

 

有人说,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要尊重资本的天性。但资本尊重过其他行业的天性吗?如果资本没有尊重其他行业的规律,赔钱难道不是活该吗?

 

而资本最可笑的问题是,年底能赚钱吗?能保证30%的利润吗?擦!要是能保证30%的利润干嘛找你?你在投资耶!想投资,还必须赚钱,你怎么不去抢?

 

 

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拍出《摔跤吧!爸爸!》这样的电影,因为资本是不容许一个不是IP的,制作周期漫长的,没有酷炫特效的,没有小鲜肉参与的,没有强大资本刷榜的,故事核是摔跤这样冷门项目而不是足球篮球的,主旋律作品产生的。

 

中国环保局应该处罚一些影视投资人,因为他们在影视圈构建了急功近利和浮夸的环境,是对原来精耕细作和匠人们的环境破坏,造成了中国影视圈巨大的生态灾难。

 

当专业变得不值钱的时候,只会剩下业余;当敬业变得不值钱的时候,只会剩下混混;当羞耻不值钱的时候,只会剩下无耻;当精益求精不值钱的时候,剩下的只会是垃圾。

 

我们的影视行业就是这样,不幸的是——还有很多行业正在这样的路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2009©2015    浙江艺考网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8014583号-2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