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g文章排行
2010年韶关市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作者: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0-10-08 14:47:05 浏览次数:21442010年韶关市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韶关市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研会
一.试卷的基本特征
(一)试卷的题型和结构趋于基本合理
1、基本情况
2010年中考物理科试题内容和题量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物理试题共六个大题,23个小题,满分100分。
2、试卷结构
第一大题为单选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第二大题为填空题,共7个小题,每空1分,满分21分;第三大题为作图题,共3个小题满分7分;第四大题为实验题有3个小题,共20分;第五大题为计算题,有2个小题,共计13分;第六大题是综合能力题,有3个小题,共18分。与去年相比,题型稳定。
试题有一定的覆盖面,主要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各部分考试内容的基本符合考试大纲要求,同时突出对“质量、压强、物态变化、光的折射、热量的计算、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及科学探究等重点内容的考查。试题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较好突出了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二)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该套试题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对物理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试题没有科学性错误,表述严谨,没有错漏。试题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实际,符合初中教学实际。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基本物理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与09年相比有所增加,我市考生得分率有所下降。
二.数据统计分析
1、全市总体情况
全市最高分是100分,平均分为51.72分,得分率为0.52,总体情况良好。计算题及综合能力题的得分率偏低,第19题、第20题和第21题的0分人数分别为12224,19370和10338,占全体考生比例为34.9%、55.3%和29.5%),这意味着该类型题目仍是我市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试题。
2、各题得分情况
科目:物理 |
考生总数:35039 |
抽样考生数:35039 |
|||||
题号 |
满分值 |
平均分 |
难度 |
题号 |
满分值 |
平均分 |
难度 |
1 |
3 |
2.49 |
0.83 |
16 |
6 |
3.15 |
0.525 |
2 |
3 |
2.89 |
0.9633 |
17 |
7 |
4.5 |
0.6429 |
3 |
3 |
2.62 |
0.8733 |
18 |
7 |
2.86 |
0.4086 |
4 |
3 |
2.25 |
0.75 |
19 |
6 |
3.25 |
0.5417 |
5 |
3 |
1.24 |
0.4133 |
20 |
7 |
1.79 |
0.2557 |
6 |
3 |
1.74 |
0.58 |
21 |
6 |
2.28 |
0.38 |
7 |
3 |
1.83 |
0.61 |
22 |
6 |
1.34 |
0.2233 |
8-14 |
21 |
11.42 |
0.5438 |
23 |
6 |
2.36 |
0.3933 |
15 |
7 |
3.7 |
0.5286 |
|
|
|
|
各统计题目得分率高于0.6的仅为6题,占总题数的26%,反应出我市学生总体能力还是薄弱。
3、总分分段情况
科目:物理 |
考生总数:35039 |
抽样考生数:35039 |
||
序号 |
分段说明 |
分段人数 |
分段率(%) |
分段率累计(%) |
1 |
第1段 <=10分 |
681 |
1.94 |
1.94 |
2 |
第2段 11-20分 |
2780 |
7.93 |
9.88 |
3 |
第3段 21-30分 |
4893 |
13.96 |
23.84 |
4 |
第4段 31-40分 |
4619 |
13.18 |
37.02 |
5 |
第5段 41-50分 |
4072 |
11.62 |
48.65 |
6 |
第6段 51-60分 |
4198 |
11.98 |
60.63 |
7 |
第7段 61-70分 |
4533 |
12.94 |
73.56 |
8 |
第8段 71-80分 |
4387 |
12.52 |
86.08 |
9 |
第9段 81-90分 |
3502 |
9.99 |
96.08 |
10 |
第10段 91-100分 |
1374 |
3.92 |
100.00 |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物理学科的成绩统计分析看,考各段学生人数呈现正态分布。难度较往年有所增加,区分度较好,对考生有较好的甄别和选拔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的物理学科教学还有较大的提升的空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
答题中考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下面就非选择题部分每个大题和一些问题较多的小题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对物理教学有所启示。
1、填空题(第8-14题)分析
考查的知识面较广。主要有力、热、电和磁的知识;知识点涉及了一定的前沿科技,如超导现象、LED照明节能技术、核能。重点考查了学生运用了图象来描述物理过程、分析问题的能力。如13、14题着重了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的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答题存在的情况:
第8题的导体和绝缘体分不清楚;第9题的体温计的结构不清楚,不能正确说出“缩口”;第14题不会分析图象,从而造成答题错误;第11题中有很大部分的考生对交流电认识不清造成失分较多;
2、作图题(第15题)分析
第三大题作图题(含3个小题)主要考查了三个知识点,分别是电路图的基本作法、滑轮组的基本绕法及光路图的基本作法。
虽然这三小题是中学物理中最基本的作图题目,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一小题都不做和做了都做错的(即零分的)考生占了总考生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电学中,由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考生易失分,其中有近百分之三十的考生没做,有部分考生电路图画图很不规范,用实物电路表示电路图,电路中的元件符号表示错误,甚至基本的元件符号都不会表示,答题卡的填写中未按要求采用规尺作图。
(2)滑轮组的绕线,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①不知道滑轮组如何连接。②未按题目要求作成最省力。③有少部分考生知道作成最省力,但绳的自由端没有画在人站在那端,这是不应该失分的。
(3)光学作图中,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①很多考生未能正确找到光线的入射点,而是随意在平面镜中找出入射点后作光路图。②没有正确表示光线的方向,缺少表示光线方向的箭头。③光路作图中没有正确区分虚实光线。④有相当部分考生没有看清作图要求而随便作,或对平面镜成像原理不理解等等,这题作图题迷惑性较大,其实这题与平时练习的由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已知点的作法是一样的,但有考生看到的是一个人在平面镜前(大实体)就不会作或害怕了,故这题失分也最严重。
3、实验题(第16、17和18题)分析
学生答题存在的情况:
(1)基本功不过关:A、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能力差:16(1)金属块所受浮力只需把测力计前后示数相减即可,但是有很多考生算错。B、基本计算能力差:16(1)第3空,很多考生不能准确算出金属块的体积。C、基本实验不过关:1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居然有许多考生不知道B点该放凸透镜(还有不少考生把题目理解为滑块B应放在什么地方);另外,要成缩小的像,蜡烛和光屏该如何移动更是回答不来。“测小灯泡额定功率”中,很多考生在连接实物图中丢分。主要丢分点:同时接在两个量程上,量程不会选择,正负接线柱接反,甚至不知道电压表要并联在灯泡两端。
(2)电路的分析能力差:17(3)丢分最厉害。很多考生回答成短路、断路、电压表正负极反接等。实际教学中可能要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基本实验。
(3)18(1)主要错误答题填写: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等等不知所谓、也有理解错的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拉力等于摩擦力。18(2)第二个空完成情况不理想。很多不知道答什么。例如答:摩擦力还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也有描述不理想的情况。主要是没答到粗糙程度这个概念。也有答成受力面积的。18(3)得分不理想,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丢分。表格要记录接触面的材料、压力、摩擦力3项数据,但还有一部分人连列表的基本格式都不会,不知道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记录。18(4)主要问题:①实验结论表达不完整(如无“压力一定时”的条件。②实验结论表达用词不规范③写结论只罗列实验现象,没进行归纳(如: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拉力越大。或是:木板摩擦力小,毛巾面的摩擦力大。)④逻辑问题(如: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⑤结论分析错误(如: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计算题(第19、20题)分析
学生答题的情况:
第19题较好;第20题相比往年的计算题稍难,难在二方面,一是问题较多、思维烦琐且重复,如第一问与第二问的第一步都是要利用转数除以1500r/KWh来得到消耗的电能而且又要将KWh转化成J;二是数据计算相比往年难。导致学生不够时间完成。
(1)好的方面:
①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运用公式ρ=m/v和P=F/S正确计算;能利用p=w/t计算功率,能用Q=cm(t-t0)计算热量,用t=w/p进行计算时间。对基本公式、概念掌握较好。
②多数同学能理解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与重力相等的关系,在解题过程中能体现F=G.;从图片中找出有用信息1500r/KWh。基本功较好、有一定基本能力。
(2)存在的问题:
①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
②基本物理概念、公式理解不够透彻。
③计算过程不规范、书写过程不规范,有部分同学没有带单位计算或写错单位。
④ 题意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如:第二步中很多同学求得的是二个用电器的总功率,而不是电热水壶的功率等。
总的来说,相当一部分考生计算错误导致失分情况较多,同时也反映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审题能力计算能力,理解能力欠佳。从试题本身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升中试题质量较高,突出了重点,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双基及三维目标等各方面能力的考查目的,对教师在今后的新课程改革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5、综合能力题(第21、22和23题)分析
第21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答案不一;第22、23题题型与往年没什么变化,但在问法上有创新。突出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察,学生必须通过非常认真细致的阅读审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21题:①对探究的实验内容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如出现较多的是在表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颠倒因果关系,很多考生都说成“流体压强大小与流体流速快”;讲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表述成了“液体压强越大,深度越深”,而不是深度影响压强。②不能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识。此类情况所占比例最多,具体表现在:思维不严谨,往往漏掉前提条件;过多地使用地方俗语。③第一、二问由于有前半部相对答的较好,第三至第六问, 此题稍有思考即可有多种操作,例如从力的作用效果,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学生回答较多),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但考生选择探究最多的都是浮力,而限于题中条件,探究浮力大部分都答错了,所以考生不能避难就易,失分严重。
(2)第22题是电学的应用题。其中包括了两个小问题,第一小题是让学生判断如何连接能使即热式热水器的功率最大或最小,但考生的答题情况不理想,得分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明白功率为什么要和电路的连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抓住电压220V不变这一关键,更不会利用P=V2/R来分析问题。而并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并联电阻的关系的规律也是一个难点。第二小题是告诉了热水器的额定功率,要求学生求出它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并选择对应的专用导线,这一小题的得分较高。
(3)第23题是声学的应用题。其中包括了三个小问题,第一小问错在很多考生认为就是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但题目问的是声纳发出的且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第二小问有部分考生求对了,但没有把单位写在答卷上;第三小问中,发现考生的书面表达比较差,表达不通顺,词不达意,口语回答多,错别字多。书写也潦草,不规范,乱涂乱画,卷面不理洁,重复啰嗦,没有学会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
四.今后教学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要注重基本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运用的教学。如浮力、电功率、机械效率、电路设计、压强、功、功率、电功率、三力平衡等重点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一定要讲清、讲透。
2、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和规范答题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布置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注重训练的分析讲评,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审清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规范答题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抓住规律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语言表达中尽量使用专业术语,准确规范,计算中要注意解题格式,先写公式(或规律)后带数据计算。每一道题无论是否似曾相识,一定按新题做,避免固有的东西干扰新条件、新情景下的问题的分析。
3、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应用性。教学中应注重将物理与科技、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关注社会热点和关心科技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运用物理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周围的事物,用物理学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实际情景中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把物理情境转化为物理语言、物理问题的能力。
4、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重在迁移应用。学生在作图、识图、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文字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初步构建物理模型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切实加强这些方面的针对性地训练。
5.侧重知识综合,训练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科内知识点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进一步的理解,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冲破封闭的思维模式,树立人类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2010年中考物理阅卷统计 |
|||||||||||||||||||||||
评卷点 |
0分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
6分 |
7分 |
8分 |
9分 |
10分 |
11分 |
12分 |
13分 |
14分 |
15分 |
16分 |
17分 |
18分 |
19分 |
20分 |
21分 |
平均分 |
二8-14 始兴 |
1287 |
554 |
953 |
1529 |
1988 |
1973 |
1905 |
1732 |
1668 |
1534 |
1405 |
1466 |
1505 |
1565 |
1705 |
1742 |
1964 |
2171 |
2193 |
2137 |
1870 |
1011 |
11.19 |
三15 南雄 |
9261 |
785 |
3420 |
2502 |
2551 |
5618 |
5244 |
6410 |
|
|
|
|
|
|
|
|
|
|
|
|
|
|
2.65 |
四16-17 北江 |
1583 |
715 |
1068 |
1640 |
2458 |
2718 |
2831 |
3342 |
3840 |
4050 |
3842 |
3398 |
2497 |
1810 |
|
|
|
|
|
|
|
|
7.49 |
四18 北江 |
7806 |
5394 |
4198 |
4495 |
4282 |
4191 |
3018 |
2407 |
|
|
|
|
|
|
|
|
|
|
|
|
|
|
2.25 |
五19 翁源 |
12224 |
1140 |
1949 |
1928 |
2164 |
5525 |
11585 |
|
|
|
|
|
|
|
|
|
|
|
|
|
|
|
2.58 |
五20 翁源 |
19370 |
3367 |
3322 |
2000 |
1421 |
1216 |
1564 |
3565 |
|
|
|
|
|
|
|
|
|
|
|
|
|
|
2.43 |
六21 乐昌 |
10338 |
6747 |
3652 |
4169 |
4478 |
3177 |
3242 |
|
|
|
|
|
|
|
|
|
|
|
|
|
|
|
2.04 |
六22-23 乐昌 |
5839 |
3007 |
5786 |
5511 |
3747 |
2992 |
2580 |
2241 |
1588 |
1103 |
708 |
453 |
236 |
|
|
|
|
|
|
|
|
|
3.63 |
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结构及使用效果调查表
科目:物理 |
|
考生总数:35039 |
|
|
|
|
|
|
|
|
|
||||||||
填表时间: |
2010.8.8 |
填表单位: |
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
|
|
|
|
|
|
|
|||||||||
题量数 |
满分 |
题型(占总分值比例) |
考察内容分布(占总分值比例) |
难度 |
平均分 |
标准差 |
区分度 |
信度 |
抽样人数 |
||||||||||
大题 |
小题 |
客观题(%) |
主观题(%) |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综合应用能力(%) |
整卷难度 |
难度分布(占总分值比例) |
||||||||||||
6 |
23 |
100 |
21 |
79 |
|
|
0.52 |
易 12% |
51.72 |
23.63 |
0.59 |
0.9 |
35039 |
||||||
中 63% |
|||||||||||||||||||
难 25% |
|||||||||||||||||||
组织命题单位 |
组织评卷单位 |
|
|||||||||||||||||
省教育考试院 |
本市 |
地级市 |
县(区) |
||||||||||||||||
|
|
● |
|
||||||||||||||||
|
Copyright ©2019 翁源县尚同中学教育网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自助建站 | 领地网站建设 |短信接口 |燕窝 版权所有 © 2005-2019 lingw.net.粤ICP备16125321号 -5 |